馬蒸,男,1984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一級注冊建造師,高級工程師,浙江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之江實驗室項目經理。十四年來,他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建設經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帶領項目團隊一次次突破自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為浙江建工爭當浙江新時代“重要窗口”建設排頭兵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紅色情懷,敢打敢拼顯擔當,提高經濟社會雙效益
忠誠、擔當、拼搏的紅色情懷,對馬蒸來說就是他成長的精神之鈣。工作中,他認真貫徹落實集團黨委文件會議精神,認真鉆研業務知識,不斷提升項目經濟效益,總結出自已的管理辦法。多次帶領項目部團隊在工程質量創優、工期履約、安全文明施工控制、成本節約和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
在杭州東站項目建設中,還是主施工員的他,就已經全過程參與方案編制,嚴把施工過程,參加QC小組,緊盯施工技術質量管理工作。面對施工技術難點,深入一線仔細研究技術革新方案,申報實用新型專利3項。麗水市公租房及安置房項目作為當時全省最大的裝配式項目,馬蒸帶領團隊加強協調與管理,精心合理安排施工,積極開展裝配式建筑技術創新研究與新型專利的研發,指導項目團隊進行研發十三五國家重點課題“基于BIM的預制裝配建筑體系應用技術”。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使項目提前完工,建設過程零事故、零傷亡。
針對蕭山聞堰三江口安置房項目,專門針對安置房的性質和需求,合理組織整體施工順序和節奏,推行質量標準化管理,嚴把施工過程中質量關,建立質量信息模型,積累了大面積快節奏施工經驗。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遷建工程圖書館及活動中心項目中深基坑與高大支模架施工是重難點,馬蒸帶領技術部門專門編制專項方案,對弧形結構施工、弧形結構的幕墻施工、大型報告廳的裝修施工等重難點進行了專題研究。
在擔任集團之江實驗室項目經理期間,面對工程體量大、工期緊、任務重、模式新、技術難度高的困難。他帶領項目團隊迎難而上,超前策劃,合理部署。項目中標后的第六天就帶領團隊拓寬修筑了鄉道,完成回填約200000立方米塘渣,解決了現場及周邊交通條件差、地勢低洼、大型機械設備及材料進出場難的問題。在他的帶領下,項目團隊大膽施行工序穿插、提前參與設計,最大化節省工期,控制概算。通過方案優化、做法優化、品牌優化,實現限額設計;推行概算分攤,實現了風險分攤。經歷過109個晝夜的奮戰后,完成土方850000立方米,并順利完成第一塊基礎底板澆筑工作。在經歷255天后,主樓順利結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中,馬蒸和他的項目團隊用勇于擔當、敢打敢拼的精神,帶領項目團隊扎實有效推進工程建設,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等領導的多次表揚肯定。
二、愛崗敬業,實干管理兩手抓,聚焦職工項目同提升
專心致志以敬其業,是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更是馬蒸具有的優秀品格。為保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他盯現場、嚴調度、深指導,數次召開現場會議,嚴把質量安全關,保證各工序的順利開展。通過開展急救知識宣講、應急演練、消防培訓、法律宣講,不斷提高項目整體生產安全水平,提高項目建設速度,保證項目建設質量。
長期的一線工作經驗,使他摸索出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項目團隊管理經驗,帶出了一支善征戰、叫得應、打得響的項目團隊,成為公司一支重要的攻堅力量。為了培養青年人才,馬蒸充分落實集團“師帶徒”制度,手把手、眼盯眼的指導青年員工。為了給青年員工搭建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他親自組建“之江大學堂”,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青年職工。積極開展春送福禮、端午送情、國慶獻禮、高溫慰問、金秋助學、文體娛樂、健康體檢等活動,穩定職工思想,保障職工身心健康,提高了職工工作熱情。
三、身先士卒,模范帶頭戰疫情,執行復工復產平穩快
面臨突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作為新任項目黨支部書記的他,第一時間扎根項目部,動員項目黨、團員同志組建“疫情防控黨團員突擊隊”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保證了300余名加班工人和管理人員的安全,實現了生產不中斷、安全無隱患的良好局面,為全力以赴搶抓工期奠定了基礎。他自己也把此次疫情阻擊戰作為擔任黨支部書記的考驗。
在他的帶領下,突擊隊通過科學合理的防控機制,實施體溫監測、防疫消毒、防護物資保障等防疫措施,有效保障了項目建筑工人的安全,復工后,項目主動安排專車迎接工人返程,僅一周的時間工人數量就恢復到800人,保證了工程進度。疫情最嚴重的兩個月產值達7461萬元,疫情平穩正常復工后當月產值達到了4.15億元。項目部被評為“浙江省建筑行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單位”。
四、與時俱進,傳承創新齊出彩,推動理念技術共進步
湘湖項目建設使馬蒸深刻認識到,新時代的建筑業在傳承優良品質的同時,一定要有新舉措、新作為、新技術。要在繼承并堅守集團公司敬業、守信、建優、筑福的價值觀的前提下,立足于工程建設實際,通過創新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因此,施工過程中,他跑現場、深鉆研、多論證,針對傳統木工作業研制出新型的梁夾具,改進了預制疊合板與現澆梁結合梁的加固的方式,具有節約用料、提高效率、成型效果好、可重復使用等優點,降低成本約80萬元,獲得了國家專利。
技術引領可以有效地提高工效、質量,降低成本。因此,馬蒸帶領項目技術團隊進行技術攻關指導項目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技術,推廣無人機技術、VR技術及項目“物聯網+”技術創新。從最初的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遷建工程圖書館及活動中心項目到現在的之江實驗室一期工程-園區工程(西區)項目,他都積極推進QC質量管理和BIM技術綜合應用。特別是在之江實驗室項目中,他指導多個專業共同組建BIM團隊,最終形成了可用于后期運維的竣工模型,精度達到三級標準,屬浙江省內首例。一次性解決了55噸蓄冷罐吊裝及行走路線問題,直接或間接處理62個施工技術難點,檢查機電碰撞936個,深化設計出圖342張。與傳統施工模式相比,將機電安裝工期壓縮了近15天,效益顯著。
在他指導下的BIM工作室,曾在中國圖學學會第九屆“龍圖杯”全國BIM大賽、第十一屆創新杯全國BIM大賽、中國建設工程BIM大賽、第八屆創新杯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大賽、浙江省BIM應用大賽、浙建集團BIM大賽榮獲獎項。
五、繼往開來,使命責任抗肩行,服務“重要窗口”再努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默默無聞的施工員、技術員,到重點重大工程的項目經理,馬蒸時刻以共產黨員不驕不躁的標準告誡自己。他將繼續帶領項目團隊,充分發揮浙建鐵軍精神,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秉承“建美好家園,筑幸福生活”的企業使命,為集團發展做出更大更新的貢獻。